
著名教育學者,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前悉尼大學中國教育中心主任,還曾任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新世紀版國際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教材總編委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助理等。
懷敬畏之心,行傳統文化復興之事(一)
文/ 康長運
本文摘自《學校品牌管理》雜志2017年第126期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青少年的人格修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成為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傳統文化進校園,意義重大。作為旅居世界的跨文化教育學者,康長運博士曾特意把在加拿大出生的兩個兒子送回國學習傳統文化,參與創辦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現在中央提倡傳統文化進校園,他是如何看待的呢?中小學校應該如何操作和落實?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特意專訪了康長運博士。

學校教育的責任就是傳承文化
中小學教育一直是傳承文化的主陣地,文化和教育歷來是不可分的,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土壤,反過來優秀的文化也只有通過中小學的教育得以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弟子規》強調“首孝悌,次謹信……有余力,則學文”,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學校教育的基本責任就是不斷傳承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這里的“有余力,則學文”的“文”不是今天所說的知識,而更側重于文化,在中國這個字眼里,文化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的含義,“文”是內容,我們今天說的中國文化,可以放而大之,叫做中國內容、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傳統、中國智慧,那么今天用它化什么?“化”是“教化”,“化人”,我想這是當今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解。
在國家和民族復興以及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談傳統文化進校園,這是一個時代的命題。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真正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這也是當代教育者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更是我們的時代擔當。

教育要在文化土壤里找到自信
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命題,就是文化自信,在所有的自信中是最深沉最持久應該說是更基礎性的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別像是中國經歷了五千年文明史積淀下來的優秀的傳統元素,我們國家的發展特別是教育的發展要在文化土壤里找到自信。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當中唯一的五千年沒有間斷的文明,曾引領世界幾千年,只是工業革命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政治的腐敗,軍事的無能以及經濟的落后,使我們逐漸對中國文化失去自信。實際上,直至明朝,中國的經濟還是領先的,我們的文化也是輸出的,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百鳥朝鳳、萬國來朝、近悅遠來的輝煌時代。特別是近一百年,我們經歷了“五四運動”,經歷了文化革命,中國文化內容逐漸地被擠出在教育體系之外,中國聲音在教育體系當中逐漸失去地位,甚至說遭到一些恣意的歪曲和丑化。 在時代轉折的背景下,在文化失去自信后,中國教育學者也失去自信,我們近百年的學習教育史,整個就是在向西方不同國家學習的過程,比方說我們學日本學歐美學蘇聯,唯獨就沒有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不僅僅在經濟上軍事上強大,我們的文化和教育在世界上也是領先幾千年,戰國時期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在今天的教育體系當中,依然是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孔圣人的《論語》,不僅僅是我們政治思想上的圣經,同時它作為孔子及其弟子“學天論道”的一種結語,更是一本教育的百科全書,很多觀念可以和西方最先進的教育思想相媲美,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和我們當今學習西方所倡導的教育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在逐漸失去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國文化仍然顯示出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古今圣人為往圣繼絕學,文化薪火代代傳承,我們的文化仍然沒有間斷,我們從經史子集、儒釋道兵墨法、到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依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像繁星璀璨滿天。
今天,中國迎來了一個偉大的復興時代。當代教育者應該有這個擔當,我們要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要建立在文化的復興之上,文化的復興要建立在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教育體系之上。因此,透視傳統文化進校園這個現象,我們要深刻地看到其背后深刻的社會內涵與背景。

真正把傳統文化根植孩子的靈魂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基本內涵是要真正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植入孩子的靈魂,是為了滋養孩子的精神,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的中國人。羅浮山國學院李秀偉在曾仕強老師的教育體系中提出培養接管未來世界的中國人,我們這個國家未來是否能夠真正的實現復興,要靠我們未來一代真正的有中國靈魂中國精神的新一代公民,那么我們怎么樣能造就出這樣具有中國心、中國魂、中國精神、中國品格的新一代公民呢?必須通過中國模式的教育,把中國文化真正植入他們的精神,植入他們的心靈。
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進駐校園,或者孩子傳統文化學習只是零散的、膚淺的形式之作,那就有違初衷了。在恢復高考以后,我們的教育始終是處在應試教育桎楛之下,為什么?
除了有諸多的社會問題和教育發展階段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教育的根本。
我想大多數的教育者都意識到,教育之根在文化的土壤里,因為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塑造人的核心素養。我們要培養一個具有品格和精神的,具備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這是大家具有共識的教育目標。那么,中國人的精神在哪里?中國人的品格和靈魂在哪里?只有在我們幾千年連綿不斷的文化和文明之中才能找到。這樣的文化文明我們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甚至說孔子再早的圣人先賢的時代。
我出生在曲阜,不到方圓幾十里路,我們就可以很容易跨越時空。從黃帝的兒子少昊的陵墓,到連孔子也非常仰慕的周公,他們讓孔子心馳神往,建立了禮樂的社會教化制度,這是為什么我們中國可以稱之為禮儀之邦,可以稱之為禮樂的民族的原因所在。至今在周公廟里還有一塊很大的牌坊叫“制禮作樂”,這既是一個政治制度,同時也是個教育體系。
《樂記》里有一句話叫“禮由外作”,對一個人的行為教化、約束,禮儀是從外邊來約束一個人的行為,“樂由中出”,樂是發自內心來陶冶一個人的性情和精神,所以這樣一個很完備的體系,也構成了一個可鑒的中國教育的源頭,到孔孟時代提出的以君子教育作為教育的目標。君子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對教育目標的表達,到今天也非常接地氣,也為我們很多真正的中國人所理解,和今天我們現代教育所提出的育人目標也具有一脈相通的地方,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以道德導向的教育體系,以六藝課程這樣的傳統課程體系,包括教育內容到今天仍然有它時代的價值和意義,今天重新恢復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認識、對價值的認同是一代中國人要開始找回自己的靈魂,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來看待傳統文化進校園它就不是簡單的時尚,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真正的把文化植入教育,把教育回歸文化的時代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