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教育學院原副院長。福建省博士創業促進會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福建省學習科學學會會長等。
讀書,讓教育激情持續燃燒
文/黃家驊

最是書香能致遠
校長讀書當為“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做一個優秀能干的校長并不難,難的是做人有口碑,做事有章譜,做校長能讓人家記住三言兩語,而這種境界就不是打娘胎出來就有,也不是埋頭當老黃牛就可以悟出,更不是在飲茶喝酒時就可以“摟草打兔子”而兼得。相反,必須長期讀書,潛心悟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弄清教育的內在必然聯系,悟透學校發展的客觀規律,博采眾家之長,避免前車之鑒,才能舉手有范,投足有道,開口明理,閉口余音,使學校成為敢為人先,引領在前、樹典立范、輻射廣大的行業排頭兵,使師生成為品行高尚、靈魂有香,學業精湛,身心健康的行業先行者,使自己成為心氣平和,寧靜致遠,思想深邃,功力突出的行業領導者。所以,讀書改變學校前程,也改變校長命運。從歷史上的名校長如胡適、黃炎培、陶行知、竺可楨到今天的李希貴、程紅兵、葉翠微、藍繼紅,哪一個不是這樣?
腹有讀書氣自華
名校長,首先應該是有書卷氣的好校長,這種書卷氣必須長期修煉方可植入內心,溢于外表。名校長,肯定不是所在的學校有名而出名(那只是暫時的),也不全是所在學校的師生優秀、社會知名度高而“沾上”名望,更不完全取決于上級給予各種獎勵與稱號而“坐擁”美名。名校長的名符其實,名至實歸,名滿業界,更多取決于其人格魅力、德業修練,得到業界與社會的普遍而長久的認可才能坐實。而這種“魅力”形成、“修煉”過程其實是很痛苦的,必須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心靈蛻變,一陣又一陣的靈魂煎熬,先后經歷“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這三個階段的內心掙扎,才能獲得教育識見——鑒古知今而悟出教育大勢所趨,揚長避短而悟出學校發展之道,方可吐納有度地創建學校特色,舉重若輕地營構校園文化。所以,“識見”與“道悟”是最為重要的校長“修煉”之功、“魅力”之蘊,而這與“名”校長與生俱有,相依為命的“識”只能來自“名校長”的十年面壁,長期閱讀,冥想反思,靜默悟道。如果不是“書生校長”或“書卷氣”的校長,又豈能獨辟磎徑、別具一格、篤實治校、卓然“領秀”呢?
書單必兼顧“廣、專、實、新”
確實,在教育日趨現代化的今天,在教育不斷融入全球化的今天,在教育標準化、規范化、品質化不斷強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校長意識到讀書治學與循道治校的一致性,同時也深深感到追尋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必須要以學識、知識、見識為支持,以思想、思維、思路而見長,那么,校長讀書乃至名校長讀書都沒有疑義。問題在于,名校長平時工作忙,事情多,節奏快,不可能從基礎讀起,更不可能如職前教育那樣細讀慢研,怎樣挑選書目,做到少而精、優而實呢?根據筆者多年培養名校長的經驗,所開的書單必須兼顧“廣、專、實、新”這四個方面,才能讓名校長讀書適合其崗位需求,做到數量與質量、結構與收益、目標與功效的盡可能一致。


當然,讀書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名校長若在讀而有識,讀而有成,讀而成名,更是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所以,不畏辛苦,勤奮治學,是名校長必須持有的人生態度,也是成就名校所不可避免的選擇。但必須指出,讀書是有方法的,一旦入書道,登書山,游書海,只要心誠志篤,還是可以熟能生巧,悟出許多讀書之道。況且,現今的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移動學習、語音識別,自動翻譯等方法更是為快速閱讀、有效閱讀、品質閱讀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名校長閱讀如虎添翼,更有可能做到朱熹的“窮本溯源法”,曾國藩的“讀書十二規”,錢鐘書的“取長補短法”、華羅庚的“厚書薄讀法”、馮友蘭的“知音解味法”,等等,使得名校長讀書觀察、思考感知、格物致知、修成正果更有可能。

(本文刊登于《學校品牌管理》2018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