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知名校長,山東省濰坊市第二屆特級校長,新教育“全國十佳智慧校長”,2017濰坊教育年度最具影響力校長,山東省諸城文化路小學校長。
學校文化可以這樣建構 學校文化建構需要經歷一個從有意推動到自然而然、內化與外顯不斷深入的過程。
文/王洪珍
學校文化具有統領學校發展的重要地位,不論是順其自然地漸進生成,還是高屋建瓴地布局規劃,都應該有意識地、系統地建構,尤其是占據統領地位的理念文化。那么,建構學校理念文化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校長又應如何解決呢?學校文化的構建問題
我曾到濰城區某小學進行督學視導,其校長希望視導組幫助學校梳理理念文化。根據分工,我承擔了文化診斷的任務,發現了該校在此方面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恰恰是很多學校會遇到的問題。
核心理念無個性。學校核心理念即育人目標,最好能用凝煉的語言將其濃縮為一句話、一個詞。我了解到該校以“教養+習慣”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校訓是“教養贏得尊重、習慣成就人生”。可是,“教養”與“習慣”詞意重疊,因為教養是習慣的一個方面,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不應并列作為核心理念。同時,這里存在詞性不清的問題,“教養”既可用作動詞,也可用作名詞。與“習慣”并列時,需先對“教養”進行詞性選擇,避免造成識別干擾。另外,“教養+習慣”這樣的表達過于模式化、標語化、成人化,難以激起兒童的興趣,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無完整的理念體系。學校理念文化應成為一個系統,包括核心理念、治校理念、口號誓詞等,應容易被人識別、識記。其中,核心理念包括學校精神、學校價值觀、學校使命、學校座右銘、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學校形象定位、學校發展愿景等;治校理念包括管理理念、用人理念、質量理念、服務理念等;口號誓詞包括學校口號、教師誓詞、學生誓詞、學校宣言、校長寄語等。對照觀察,我在該校只看到了校訓,未看到其他文化表達,更未看到相應的課程文化、課堂文化、德育文化、管理文化等。
視覺文化不成體系。視覺文化識別系統包括校徽、標準字、標準色等,可用于辦公用品制作、師生服飾設計、環境裝飾美化等方面。對照觀察,我在該校只看到了校徽與學生校服。
環境文化脫離主題。除在門廳張貼“教養贏得尊重、習慣成就人生”的校訓標語外,該校沒有其他體現核心理念的校園景觀或標語。墻壁文化主題是“藝術”和“文學”,雖然具有教育意義,但是與“教養”“習慣”等核心理念關鍵詞不相關。另外,在用料選擇上,學校應盡量使用自然的、能令人感知生命與溫暖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等,少用金屬等人工材料。可是,我在該校看到的環境文化制作材料多是PVC版。
行為文化缺少自覺性。行為文化識別系統應包括規章制度、校本課程的指導與開發、學校專題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等。若“教養贏得尊重、習慣成就人生”是該校的核心理念,那么從其師生行為上就應看出一二,如學生紛紛向視導人員問好,印證了核心理念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落實得較好。但教師尚未遵照核心理念制定自己的課堂教學規范,沒有指導學生形成學習教養和習慣。在該校提供給視導人員觀察的語文、數學、英語課堂上,我未發現老師用核心理念關鍵詞來要求、評價學生。就連學生紀律不佳,甚至長時間拍桌子時,老師也未予以教育、指導。這說明學校未將核心理念關鍵詞轉化為各項工作要求,師生尚未用核心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日常言行,理念文化未能融入其內心深處。
各項文化不成系統。理念文化是核心,是基礎,是前提,其他文化均應在理念文化的統領之下建構,如該校針對學生實施的“彩虹橋成長銀行評價體系”與學校核心理念一致,但學校在環境文化、行為文化等更多方面并未接受理念文化的領導,顯得隨意、零散,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
學校文化的建構思路
首先,有五條途徑可以幫助學校提煉理念文化。
從核心教育價值中提煉。這有助于直接反映辦學者的教育追求,如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的核心理念是“以愛育愛”,在“愛”的統領下建構了九大學校文化。其中,教師文化是“美麗(形象文化)、智慧(學習文化)、快樂(合作文化)”,要求爭當“四有教師”——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愛的能力、愛的藝術。
從學校特色與品牌中提煉。特色可以來自于課程、課堂、德育、管理等方面,其水平要代表學校的教育質量,其價值要涵蓋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如我所在的諸城市文化路小學以“有詩性”為核心理念,口號是“詩性最美”,實施“兒童詩性教育”……核心詞“詩性”從品牌課程《兒童詩課程》中提煉而出,又叫“詩性思維”,指的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發散性、形象性的高階思維。在解讀核心詞內涵時,我校站在兒童教育的高度,采用融合、理性的視角,對詩性進行了全面闡釋,不但解讀了詩性智慧、詩性情感、詩性品格、詩性課程、詩性課堂、詩性德育、詩性管理等關鍵概念,還由此形成了詩性教育的理論框架。
從獨特的地域文化中提煉。這里所選的文化應是學校所處地域中最具標志性、最富教育意義的文化,如四川省德陽市東汽小學的核心理念是“轉動最美好的未來”,其淵源是該校由大型國有企業——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建設而成。
從學校的歷史文化中提煉。這是學校長期經驗的積淀與升華,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于百年校慶期間正式提出“成志教育”概念,通過重新闡釋“成志”(建校之初的校名)一詞,使其統領學校文化的各個層面,完善了辦學理念、課程理念、教學理念等內容,學校理念文化得以升級。
從現行校名中提煉。校名是值得學校認真對待的寶貴資源之一,如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小學提出的核心理念是“珊瑚最紅、孩子最親”,建構了“親親課程”“親親課堂”“親親校園”等以“親親”命名的學校文化體系。
其次,應把握學校理念文化的表達要領。各種理念都應凝縮為一句話(越短越好,總字數宜為單數)或一個詞,使其彰顯個性、童趣、詩意,如河北省石家莊市紅星小學的“要有光”、浙江省溫州市新田園小學的“我來了”。
再次,應按照以下程序建構學校理念文化。首先,提出育人目標,并將其轉化成一句富有個性與代表性的話語,就像商品廣告語一樣令人過目不忘,且能迅速傳播,這樣就得到了具有標識語特征的核心理念。然后,根據核心理念制定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并逐步構建課程文化、課堂文化、德育文化、管理文化等,最終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理念文化體系。
要知道,學校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實現的標志是學校核心理念已內化為師生的思維方式、日常用語、行為特征,師生均形成了用核心理念來思考、說話、行動的習慣。例如,規范師生言行時應使用“事事禮讓的你最美”等標語,而不是空泛、無個性的“對人要有禮貌”等。而實現學校理念的符號化、專屬化、常態化、口語化,首先需要老師和學生熟識學校理念文化,然后是自覺遵循學校理念文化。對于任何一所學校來說,這都要經歷一個從有意推動到自然而然、內化與外顯不斷深入的過程。
(作者系山東省諸城市文化路小學校長,本文摘自《學校品牌管理》雜志2018年2-3月合刊)